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在某栏目中强调,养老规划的核心是“时间杠杆”,“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10岁开始每年存1万,65岁时账户余额344万;而25岁开始每年存1万,65岁仅280万”。其后,“专家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的话题被频频推上热搜,在社交平台刷屏。
在这一说法中,且不说现实中“年化收益8%”并不可能,10岁存1万和25岁存1万价值也不同,又有多少人有财力边养娃边从10岁开始给他存养老钱?这些不免让该建议成为“空中楼阁”。而从根本上说,概念模型和现实场景本就大不相同,因而作为某种理论被披露可以,媒体平台进行大肆炒作以求吸引眼球则大可不必。
该话题发布后,评论中开始明显充斥着各种负面情绪,有网友说,自己早上一睁眼就看到这种标题,顿觉压力山大,“我的养老钱还没存好,就被建议给孩子存了”。而将这种话题“”举高”应该并未考虑社会影响,在各种“情绪病”高发的当下,散布的类似“只有……最划算”“……绝不能错过”等助长了一些“争先恐后”、强化了焦虑,也把很多人逼到墙角里。
当大众已经开始频频建议专家“不要随便建议”,多站在老百姓的世界里“睁开眼”“再张嘴”;媒体和平台也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很显然,一些“焦虑流量”“恐慌流量”早已被吃顺了嘴,从热搜上隔三差五出现,近乎“标配”的大病、绝症、年龄等话题就可见一斑。
养老问题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社会的良性发展也离不开健康的心态——当大众被对于未来的焦虑过度笼罩,反而会影响创造力的发挥,抑制合理消费和经济顺畅发展。这并不只是“专家随口说几句话”“推几个热搜话题”这样简单的小事,舆论场中相关各方对自身责任不能视而不见。
道正网配资,配查信,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