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舱盖对着座舱盖,就差十来米,双方飞行员的手势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可不是电影,这是东海的真实一幕。最终,那架头顶“无敌”光环的F-22,扔下几发干扰弹,扭头就走了。神话这东西,听听就好,真到了碰硬的时候,还是得看谁的拳头更结实。
这场对峙,空军飞行员李超估计毕生难忘。当时他驾着歼-16,雷达上突然跳出两个不速之客,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直冲着我们的领海线扎过来。换了别人可能就紧张了,但李超和他的僚机没多想,直接抢占有利位置,硬生生把对方逼停在了目视距离内。那感觉就像是巷子口窄路相逢,谁先眨眼谁就输了。
很多人觉得,歼-16不过是架四代半,拿什么跟五代机F-22斗?这想法就有点老旧了。歼-16自己带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中近距离上,足够让F-22那层“隐身衣”变得跟毛玻璃差不多。但真正的杀手锏,藏在几百公里之外。
那天的天空并不只有四架飞机。我们自己的空警-500预警机,还有地面上那些不起眼的米波雷达,早就织好了一张大网。F-22在雷达屏幕上的反射面积,据说能从一只麻雀被放大到鹰隼那么大,纤毫毕现。所以当美军飞行员想耍个帅,来个“S形机动”摆脱时,他不知道,自己的所有动作,都通过数据链,被清清楚楚地传到了李超的座舱里。歼-16的火控雷达,就像是黏在F-22身上的牛皮糖,甩都甩不掉。
这种被死死锁定的感觉,对任何飞行员来说都是一种煎熬。李超他们还时不时地开启火控雷达,进行模拟锁定。这动作的潜台词很明白:“我能随时发射导弹”。这已经不是技术上的较量了,纯粹是意志力的比拼。F-22飞行员最终没扛住,选择了撤退,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奈的承认——“隐身突防”这套玩了几十年的战术,在中国近海,不灵了。
说起这张反隐身的大网,就不能不提YLC-8E这款米波雷达。这玩意儿的技术指标听起来有点玄乎,说是能探测到20公里外的一只蜜蜂。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在2023年的一次实战部署中,它确确实实在310公里外,提前18分钟捕捉到了一架极难被发现的隐身无人机,为后续拦截争取到了黄金时间。这背后是氮化镓技术的突破,把目标定位精度提升了整整6倍。
当然,光有技术还不够,还得有规模。现在我们列装的歼-16数量已经接近400架,是全世界最大的重型四代半机群。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天都有超过20架歼-16在东海到南海这条漫长的巡逻线上值班。美军的F/A-18E战斗机从航母起飞,受限于作战半径,在对峙空域也就只能撑个10分钟就得返航。而我们的歼-16依托周边岛礁基地,能跟你耗上一整天。这种消耗战,对手根本玩不起。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交锋之后发生的事。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后来在公开场合承认,空警-500的指挥控制能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美军后续修订的演习预案里,有人发现,“无人机渗透渤海”这个章节,被悄悄删掉了。
这种沉默,或许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有力量。它说明,一个时代可能真的要过去了。我们用十几年时间,不仅造出了好飞机,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起了一套让对手的“王牌”不敢轻易出手的体系。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吧。那么,下一个十几年,又会是什么样呢?
道正网配资,配查信,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