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他一生似乎始终夹在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间:前有父亲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后有妻子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这两道耀眼的光环映照下,高宗的存在常常显得有些黯淡。但若仔细审视历史,就会发现他并不是人们口中那个“懦弱无能、只依赖妻子”的二世祖,而是一个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为大唐的稳固与发展作出不可忽视贡献的皇帝。
从家世与成长经历来看,高宗无疑是幸运的。他从小就深得太宗宠爱,甚至亲自受到皇帝的教导,不仅学问扎实,还练得一手好字。他与兄弟姐妹关系融洽,在宫廷中口碑良好。十六岁时,因长孙无忌的推举成为太子,年仅二十出头便登基,继承了一个疆域辽阔、基础稳固的帝国。与他父亲曾经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腥权力斗争不同,高宗登基的过程平稳顺畅,这本身就体现了他较高的处世智慧与大唐政局的成熟。能够在没有战乱与内乱的情况下完成权力交接,实属难得。
展开剩余71%在位之初,高宗并未沉溺于享乐,而是延续并发展了太宗的治国之道。他重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贤臣,恭谨处理朝政,推行均田制、发展科举制度,积极开垦荒田,使得社会经济稳步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加,百姓生活安稳,政治也显得清明有序。在外交上,他稳中有进,成功将唐朝的势力延伸至中亚,奠定了后世大唐“强盛帝国”的格局。史书评价其初期政治为“永徽之治”,称百姓富足安康,仍保留着贞观遗风。
高宗不仅在治国上有建树,他也善于接受批评。有一次,他在下雨天想外出打猎,身边的大臣劝谏道:“陛下是天子,应以瓦为盖,不该以油衣为衣。”这句话明显带有讽谏之意,提醒他不该为一己之乐劳民伤财。高宗听后不但没有恼怒,反而欣然采纳,取消了外出打猎的念头。这种虚心纳谏的胸怀,在历代皇帝中并不多见。
当然,高宗的最大遗憾在于健康不佳。他长期患病,真正能亲自处理朝政的时间不过四五年,其余大部分时期权力逐渐落入武则天之手。于是,他的许多功绩常被后人忽略,甚至归于武后名下。然而,不容否认的是,正是高宗打下的坚实基础,才有了后来武则天主政时期的大唐盛世。事实上,在他在位时期,唐朝的疆域达到了空前的广阔规模。若非身体羸弱,他很可能会缔造另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从感情层面看,高宗也是一位颇具真性情的皇帝。他在还是太子时就认识了武则天,后来不顾重重阻力,将这位身份尴尬、已被送入感业寺为尼的旧相好接回宫中,并赐予名分。对于身为一国之君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选择。要知道,这样的决定不仅违背了传统伦理,也触怒了朝廷中大多数势力。但高宗仍旧坚持,这份执着在权谋纵横的帝王之家尤显珍贵。可以说,没有高宗的深情与坚持,便不可能有武则天后来那段传奇的历史篇章。
高宗一生共育有十二个子女,其中六个为武后所生。晚年的武则天虽然曾建立武周政权,但最终仍将权力归还李唐,并以皇后身份陪葬乾陵。这其中固然有政治算计的成分,但若说全无感情,恐怕也未必可信。至少,高宗与武后之间的关系,远非外界所描绘的单纯政治合作那么冷漠。
综上所述,唐高宗并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他在承继太宗基业、为武后铺路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若无他的稳健与包容,大唐王朝或许难以顺利进入后来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有惊世才略,武则天有非凡魄力,而高宗则是那位稳中求进、低调却功不可没的守业者。
发布于:天津市道正网配资,配查信,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