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嬴师隰[xí],这个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他正是那位推行变法、奠定秦国崛起基石的秦孝公的父亲——一位真正的“虎父无犬子”。今天,我们暂且不谈秦孝公嬴渠梁,而是聚焦这位“虎父”秦献公,探究他的非凡功绩和深远影响。
秦献公早年曾流亡于魏国,直到公元前385年才回到秦国继位。他执政期间长达二十余年,期间为秦国带来了诸多重要改革,推动了国家的发展。改革内容包括废止残酷的人殉制度,将都城迁至战略要地栎阳,积极扩大商业贸易,完善户籍登记,以及推广县制,加强地方治理。此外,他多次发动战争,意图收复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黄河南段以西),为秦国的扩张奠定基础。正是在秦献公的改革铺垫下,后来的商鞅变法才得以顺利推行,秦国实力不断壮大。
从秦献公的多项举措中,不难看出他作为君主的卓越眼光和非凡智慧。临终之际,他又给儿子秦孝公留下了极具启发性的谆谆教诲。这段话对秦孝公未来执政影响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领略这位先君的政治远见与人生哲理。
展开剩余74%继位后的秦献公,曾多次发动对韩国和魏国的战争,虽几次获胜,提升了秦国在列强中的地位,但也耗费了大量国力。多年连战,秦国逐渐陷入疲态,经济凋敝,农耕停滞,百姓苦不堪言。更严重的是,战争使得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社会生产力受到重创,正应了古人所说“好战必亡”的警示。
此时的秦国已处于极度虚弱的边缘,继续战争无异于自毁长城。加之四周强国林立,正值群雄争霸的乱世,若敌国察觉秦国衰弱,无疑将带来灭顶之灾。秦献公深知此理,心中明镜似的看清形势,但时局紧迫,他已无力全面扭转乾坤。临终前,他反复叮嘱儿子秦孝公,不要急于复仇和发动战争,而应先修养生息,稳固内政。
这番话实则为秦孝公未来对外战略指明了方向,是一条宝贵的纲领性忠告。对于秦孝公继承王位,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在商鞅变法推行之前,各诸侯国的社会结构大同小异,普遍存在着强大的贵族世族。他们各自掌握着封地,享有自治权,实质上形成了多方权力共治的局面。王室虽然名义上最高,但本质上也不过是众多世族中的最大一个,国家治理常常依赖于王族与这些世族的协同合作。
因此,想要推行内政改革或发起战争,必须得到世族的支持。否则,改革举步维艰,战争难以为继。这也是秦献公为何反复嘱托秦孝公务必善待世族元老,因为只有稳固了他们的支持,朝堂才能安定,国家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基础。秦献公对秦国的政治格局洞察入微,远见卓识。
秦献公有两位儿子,继位的秦孝公嬴渠梁是他的次子,而长子庶出赢虔[qián],则是秦孝公的亲兄长。赢虔勇猛善战,掌握着秦国精锐的五万铁骑,这几乎代表了当时秦国全部的骑兵实力。
秦国前几代君主的继承多有混乱,甚至发生过多次流血政变。秦献公本人亦经历过多年流亡,因此他在生命尽头,力图为继承人扫清隐患。临终时,他首先与赢虔深入交谈,确认他愿意支持弟弟继承王位,并让赢虔立下血誓,以防未来反悔。
随后,秦献公将赢虔的血誓亲手写下,交给秦孝公,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德易,同心难,大德大节,求同更难。历来公室内乱,几曾不是骨肉相残?嬴虔内明之人,你要倚重他。这血誓,唯防万一也。”
秦国既不能失去赢虔这股重要力量,又必须防止他利用手中的军权造反。秦献公这份铁血政治智慧,体现了他对国家大局和人性权谋的深刻把握。即便是亲儿子,在国家利益面前也需保持警惕,这种清醒远远超过许多后来的君主。
秦献公临终留下的三条遗嘱,不仅为继承人指明了方向,也清除了内部隐患,堪称真正的君王智慧。这份智慧传承给秦孝公,成为后来秦国艰难崛起的重要基石。细细体味,便能感受到这位国君对国家治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心把握的精准无比。
正如古语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期待下期再与大家分享更多历史智慧!
发布于:天津市道正网配资,配查信,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