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作者
都城一直是一个王朝的政治心脏,是每个朝代的权力中心,尤其对于那些追求大一统的王朝而言,迁都的情况往往是非常罕见的。然而,在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大王朝中,迁都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特别是在商朝,其都城更是经历了多次的迁移,至于具体有多少次迁都,至今仍存在一定争议。商朝的都城迁移频繁,为什么会这样呢?
1. 亳:商汤立国,定都于亳
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原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的国君。随着夏朝的衰弱和商族势力的崛起,商汤逐渐摆脱了夏朝的统治,开始崭露头角。商汤即位前,商族的都城曾多次迁移,《史记·殷本纪》记载了“自契至汤八迁”,这也意味着商族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商汤即位时,都城位于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而夏桀在位时,夏朝已经岌岌可危。为了推翻夏朝的统治,商汤于夏桀十五年,将都城迁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并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征伐,最终在亳成功召集诸侯,宣布建立商王朝。
2. 嚣:为摆脱掣肘,仲丁迁都于嚣
展开剩余80%商汤之后,商朝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复兴期,但随着王室的腐化和贵族势力的膨胀,王位的继承也出现了不稳定现象。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并不完全,既有“父子相传”,也有“兄终弟及”的情况。商朝的王族与贵族阶层日渐强大,他们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使得商王朝的内政混乱不堪。外部的方国和夷族也开始趁机扩张,威胁到商朝的统治。为了打破贵族和王室之间的束缚,商朝的第十任君主仲丁在即位当年,不顾大臣反对,果断将都城迁移到了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3. 相:为缓解内部矛盾,河亶甲迁都于相
尽管仲丁通过迁都略微缓解了王室内部的矛盾,但问题并未根治。在他去世后,商王朝爆发了严重的王位争夺战,史称“九世之乱”。这段时间内,商朝多次迁都,以躲避内部权力斗争的影响。最终,外壬继位,但在王族内乱不断的情况下,商朝逐渐走向衰退。外壬去世后,他的弟弟河亶甲继位。为了平息王族之间的争斗,河亶甲在即位同年,决定将都城迁至相(今河南安阳内黄),以此缓解王朝内部的动荡。
4. 耿:为摆脱水患,祖乙迁都于耿
在河亶甲的治理下,商朝的国力有了恢复。祖乙继位后,他不仅继承了父亲河亶甲的成果,还力图进一步稳定局势。然而,在商朝都城相地的地理位置上,由于黄河水患频发,祖乙在位的第一年就遭遇了大洪水。百姓遭殃,都城也岌岌可危。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并确保商朝的未来,祖乙决定将都城迁至耿(今山西河津),借此摆脱水患对王朝的威胁。
5. 邢:祖乙因水患再度迁都于邢
然而,迁都至耿后,祖乙并未彻底解决水患问题。耿地的洪水再次肆虐,导致都城在祖乙即位第二年便被洪水摧毁。无奈之下,祖乙决定将都城迁至邢(今河北邢台)。迁都时,部分商朝的贵族并未随迁,仍然留在耿地。祖乙将自己的弟弟祖丙封为耿地的统治者,从而建立了耿国,成为后来耿姓的发源地。
6. 庇:国力恢复,祖乙南迁于庇
在迁都邢后,祖乙并未停下恢复国家的步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商朝的国力逐渐回升。为了进一步强化王朝的力量,祖乙决定将都城南迁至庇(今山东菏泽郓城北、范县东南)。庇地优越,靠近大彭国,且该地盛产农畜,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更重要的是,庇国的地理位置能够为商朝提供天然屏障,防止外敌入侵。在这里,祖乙兴建了新的都城,开展了宗庙建设、社会制度构建等一系列中兴举措,为商朝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7. 奄:王朝衰弱,南庚迁都于奄
祖乙去世后,商朝的内乱并未得到平息。祖乙的继任者祖辛、沃甲等人相继去世,王位继承更是频繁更替。直到南庚即位,商朝已经衰弱不堪。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南庚决定迁都至奄(今山东曲阜),试图通过这一举措重整旗鼓。然而,尽管迁都给商朝带来了一些安定,但王朝的衰退已难以逆转。
8. 殷:为求稳定,盘庚经亳迁都至殷
南庚去世后,阳甲继位,但商朝的内乱已经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王族内部的争斗不仅影响了政治稳定,也让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阳甲死后,他的弟弟南庚继位,为了彻底解决商朝的危机,南庚最终决定将都城从亳迁至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在盘庚的领导下,商朝经过一系列改革,王朝逐渐恢复了稳定,并再次恢复了国力。商朝的都城也从此定于殷,并且一直延续至商朝的灭亡。
实际上,关于商朝到底迁都多少次,历史学家至今仍存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于祖乙的几次迁都,是否属于同一地区,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有学者认为商朝迁都次数为五次,也有学者认为是六次。无论如何,商朝的多次迁都背后都充满了王朝内部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外部环境的压力。
发布于:天津市道正网配资,配查信,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