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宋浩
历史学家许倬云(1930-2025)于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兹堡离世,享年95岁。
消息传来,马希哲仿佛被击中一般,接受采访时,还有点恍惚。
许倬云晚年学术总结之作《经纬华夏》(2023年新经典文化出品),正是马希哲做的。上周五,许倬云的助理冯俊文就告诉他,许先生最近身体不太好。马希哲有点不好的预感,但还是希望老先生尽快好起来。
许倬云生于1930年,祖籍江苏无锡,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曾执教于多所高校,早年专注上古史、晚年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著有《万古江河》《经纬华夏》《西周史》等众多学术著作和大众历史读物,畅销海内外。他毕生致力于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为世界文明提供解决方案。
许倬云先生(1930-2025)
展开剩余90%周一下午,噩耗传开,引发了学术圈和公众的广泛悼念。
学者许纪霖:“太突然了”“向先生致哀”。
学者陈引驰:“读过中、英文著作不下十种。以其身心与学术,走过九十五年,堪称奇迹。”
学者毛尖:“许先生天生奇格,书斋一生,却说:要拿全世界人类走过的路,都算作我走过的路。”
很多人都看过2020年播出的那一期《十三邀》,许知远问他,93岁回头看,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许倬云说:“但悲不见九州同。我在抗战中长大,中国两个字刻在我心里的……”
许倬云的名字来自《诗经·大雅》:“倬彼云汉。”倬(一声)意思是浩大,云汉即银河。斯人已去,但许倬云的对故国的思念、对中国文化的热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正如浩瀚星河,与日月长存。
《十三邀》截图
“往里走,安顿自己。”
许倬云的父亲许凤藻参加过辛亥革命,后任海军少将。1930年,这个家庭迎来一对双胞胎,取名许倬云、许翼云,哥哥许倬云因先天性肌肉萎缩导致手脚弯曲,一辈子离不开拐杖。许家是书香世家,每个孩子都卓有所成,许倬云的大姐许留芬毕业于清华,她是王力宏的祖母。
成长于抗战年代,许倬云童年跟着家人辗转南北,1937年,许家在四川。7岁的许倬云因身体原因不能上学,坐在家门口的抱鼓石上,目睹川军队伍从家门口走过,赶赴前线。母亲带领许多女工烧开水给部队喝。有长辈驻足:“这些人一个都回不来的。”这是许倬云真正有记忆的开端,“忽然从小娃娃变成有悲苦之想”。
就在去世10天前,7月24日,许倬云微博账号留下的最后一条,是他回忆川军开拔前往台儿庄的几个片段。他说,“长大后我才晓得,当年川军派出一个师直奔前线,在台儿庄全阵亡,从士兵到师长,一个不留。这是我最难过的事情。”“所以小孩变大人不是年纪,而是心境。”
家国之恸由此刻入孩童的生命深处,日后化作对中国、对中华文化的无限情思。
1948年底,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进入台湾大学读书。他以历史系为主、考古人类学为辅,此外他旁听中文系、外文系的课,接触了一众优秀名师。考古学家李济,曾主持安阳殷墟发掘,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古文字学家董作宾是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的“甲骨四堂”之一。
1956年,胡适推荐许倬云赴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成后历任台大历史系主任,后赴美匹兹堡大学任教,从此家国隔山海。作家、学者王小波1984年考入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读硕士,老师就是许倬云。这段师生情谊后来也广为人知。
在学术等身、名震寰宇的背后,是许倬云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以及先天残障造成贯穿人生的病痛。90岁那年,他下身瘫痪,背部神经痛彻骨髓,吗啡都无法缓解。仅剩两根手指可以操作鼠标、键盘和轮椅操纵杆。20万字的《经纬华夏》也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这些逃无可逃的磨砺,擦亮了他明亮的人生底色,“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往里走,安顿自己。”这句话曾给无数迷惘中的人带去力量和勇气。
“你们一定要加油啊!”
许倬云学兼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他是一个关怀社会的历史学者。因此他晚年常为大众写史,也正因此,他关注年轻朋友的生活。
去年4月23日,许倬云注册了微博“许倬云说历史”。一年零四个月,他留下了227条微博。第一条微博,他写了洋洋洒洒400字:“各位好,我是许倬云,一个90多岁的老头子,一个学历史的人。今天来到微博和各位见面。”
他说,“学历史的人,责任是将其所感、所触呈现给大众。”他说,“希望年轻的朋友,能养成观察世事、观察往事的习惯。时时刻刻在局外,时时刻刻又在局中的视角。”欢迎大家与他交流探讨历史、人生问题。许倬云成为年轻人的“宝藏爷爷”。
冯俊文陪伴许倬云多年,在他的理解,许倬云致力于为大众写史,跨越时空和代际与公众交流,仍然是因为垂暮之年、寄身海外,借此寄托故国之思。
对接过他的编辑、采访过他的媒体人,对许倬云的印象,往往都提到谦和、平等、谦虚。
2022年,许倬云接受媒体采访,谈及他的身体状况,他说“我是个病人,所以穿了病人衣服……你不在乎吧?”“我耳朵不灵光,声音有点哑,没以前亮了,你包涵点啊!”
2023年,自媒体人都靓通过线上视频采访他,都靓提前准备了两个问题发过去,许倬云视频中的回复,文字整理出来有4000字。“他很认真、很真诚,语速很慢。”“没有敷衍,没有把你当成什么都不懂的人,最大限度去解答。”都靓记得,那天许倬云坐在视频中,就好像一幅画。回想当日,感动依然记得。
2022年,媒体人李菁曾去美国拜访他。告别时,他用力地、大声地连说几句:“你们一定要加油啊!”
知道很多年轻人通过《十三邀》节目开始认识他、喜欢他,他说“我没想到这么温暖的、热烈的反应,所以我就觉得我该尽义务了。”
在2022年新年,许倬云录制了一段视频,说些想对年轻朋友说的话。他说,“世界如同过去一样,永远有许多难测的风云要来,你时时刻刻要准备自己面临风云,不要乱,不要慌。”他说,“年轻人,我想说,不要习惯性地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
今年5月26日,距离他去世70天前,在一段视频中,许倬云说愿意尽他的余年,帮助年轻人身心安顿。“92岁,随时可能完蛋的,我就觉得要赶时间。”他看见许多年轻人努力在创造一些新东西,在科幻也罢、讽刺小说也罢,都有人在做,这是好事情。“我看见年轻人的渴望,所以我舍了,老骨头散了也无所谓,我该做的事我不要耽搁,尽量做下去。”
《十三邀》截图
“想念故乡的时候,会看看这张照片”
或许,正是这种“舍了也无所谓”的决心,也因为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殷殷深情,让晚年的许倬云仍笔耕不辍。
2023年,93岁高龄的许倬云为华夏文明写了一部传记《经纬华夏》,也为自己的学术人生留下了一部集大成的总结之作。这本书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2024年,2023年度“春风悦读·66好书”公布,《经纬华夏》上榜。
当时,出版界很多人都知道,老先生以仅能工作的两根手指,在冯俊文等人的帮助下写这本书,都愿意为他做这一本书。最后,这本书交给了马希哲(时任新经典文化有象工作室主编)来做:“就把这个书给你吧!”马希哲谈起当时许倬云的信任,声音有点哽咽。
清华大学2019年新生录取通知书,附带了校长送给新生的《万古江河》。清华大学资料图
之所以给马希哲,是因为他们多年的情分和信赖。2017年,马希哲是许倬云《万古江河》一书的编辑。从那时起,马希哲系统地读了许倬云的著作。2019年,清华大学给新生发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出的,还有校长邱勇给每个新生的赠书,就是马希哲做的这本《万古江河》。
马希哲说,许先生六七十岁时写《万古江河》,正是一个学者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什么90多岁决定在此基础上再写一部续作《经纬华夏》?
写《万古江河》,是他应出版人之邀,写一部通俗的文化史,当时许倬云认为文化这条万古江河,要流入世界的大海,要开放。
与钱穆在一起。资料图
而《经纬华夏》对于许倬云,就像钱穆的《国史大纲》、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一代人又一代人的通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关怀。钱穆在抗战时代坚守对传统、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黄仁宇侧重现代化视角,分析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许倬云则融合全球史观和文明互动,突破单一文明内部叙述,“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许倬云与前辈的作品一脉相承,又切中当代。因此,马希哲为本书封面设计的主色调,是暗红色中带有土地的黄色,印上甲骨文字体的两个字“华夏”。
于是,在《万古江河》《三千年文明大变局》《世界何以至此》《往里走,安顿自己》等著作之后,许倬云继续他关于文明和历史的“大哉问”,为我们留下了这本《经纬华夏》,转身告别。
春风悦读榜初评委、资深出版人阳继波在《经纬华夏》的推荐语里说,“‘全世界人走过的路,都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许先生之胸襟和学识,决定了其视野,也决定了他在这个时代所具有的启发性。”
冯俊文刚到匹兹堡不久,在许倬云家,许倬云指着书桌左侧墙上一张照片,说:“这是Leo(许乐鹏,许倬云之子)在多伦多拍的。天将破晓,水天相接一线……我常说‘往里走,安顿自己’,这幅照片较能传达如此意境……
“我小时候在长江边长大,想念故乡的时候,会看看这张照片。”
(感谢郑科鹏先生、龚文豪先生对本文写作的帮助。)
发布于:浙江省道正网配资,配查信,十大炒股杠杆平台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